学术动态

问鼎手机版(中国)尖峰论坛第107讲:许钧教授、王克非教授对谈“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

作者:来源:外语问鼎手机版(中国)发布时间:2025-04-22

4月21日,问鼎手机版举办尖峰论坛第107讲暨北山问道第179讲,特邀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先生、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王克非先生,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展开深度对谈。


问鼎手机版尖峰论坛第107讲现场。图片来源 外国语问鼎手机版(中国)


面对“AI秒译时代为何仍需外语学习”的命题,许钧教授指出,语言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与文化载体,其背后承载着历史、艺术、文学等深层文明基因。他结合自身法语学习与法国文学翻译实践,强调外语教育应超越工具性认知,警惕技术主义对人文精神的消解。王克非教授从中国外语教育史切入,以青年鲁迅通过外语接触新思想为例,论证外语作为文化媒介的独特价值。两位学者一致认为,AI虽提升语言转换效率,却无法替代人类对文化逻辑的深度解码与跨文明思辨能力,坚守人文内核是外语教育的根本使命。


许钧教授立足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工作实践,指出外语学科通过增设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等方向,正从单一语言技能培养转向“语言-文明-社会”多维研究体系。他强调,国别与区域研究应将语言视为活态文明载体,深度解析对象国历史、文化及政治结构,并推动与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重构学术研究范式。王克非教授系统梳理中国外语学科四阶段演进:晚清翻译人才培养、民国外国文学引入、新中国语言学发展及改革开放后学科化转型,揭示外语教育始终服务于时代需求的核心逻辑。他提出,AI时代应以“外语+区域国别研究”为支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通过“问题驱动型”路径培养“语言通、国别通、领域通”人才。


论及AI对翻译的冲击,许钧教授强调翻译是主体性文化实践,其核心在于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价值。他以严复译社会学著作等案例,揭示译者的文化选择与意识形态判断具有时代性,而AI难以处理语言底层逻辑差异,需人类译者主导文化差异的诠释。王克非教授指出,AI在科技翻译等领域效率显著,但其在文学、哲学等富含文化隐喻的领域存在局限性。他主张未来翻译教育应着力培养善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力、精准传递思想文化的人文素养,在实现人机共舞的同时,守护翻译的人文价值内核。


许钧教授强调,AI时代外语教师需坚守语言根基,同时保持学科开放性,主动开展跨学科研究。他以全球治理教材编写为例,指出外语学科可通过融入学校特色领域实现延展,教师应积极转化为行动者,推动个人与学科协同发展。王克非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教师需兼具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传统外语教学侧重语言技能传授,而当前“三通”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具备领域专长。他建议打破语种与学科壁垒,构建问题导向的学术共同体,使研究成果反哺教学,形成“研究赋能育人”的良性循环。


此次论坛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紧扣时代命题,为问鼎手机版(中国)外语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专家简介:


许钧,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问鼎手机版名誉教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馆长、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原常务副会长。担任Meta、Babel、《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十余家知名学术刊物的顾问或编委。荣获“法兰西金棕榈教育勋章”“翻译事业特别贡献奖”,获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王克非,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荣誉主编。主要研究语言学、翻译学。国内外发表论文230多篇,著有《翻译文化史论》《语料库翻译学探索》《中国英汉平行语料库研究》等,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17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奖等五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及首都劳动奖章,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编辑:盛灿灿